【全豐生物】植物生長調(diào)節(jié)劑在果樹上的應用——棗(二)

第四節(jié)促進果實肥大和成熟
1. 棗果實生長發(fā)育
棗花授粉受精后果實便開始生長發(fā)育。雖然棗樹花期長,,坐果早晚不一致,,但果實停長期相差不多。棗果實的生長發(fā)育一般可劃分為迅速生長期,、緩慢生長期和熟前生長期三個時期,。冬棗從子房膨大開始的第50~78d果實生長速度逐漸放慢,直至停止生長,。果肉質(zhì)地逐漸致密,,果核細胞逐漸石化變硬,并在14d內(nèi)完全硬化,,種仁萎縮退化,。當果實形態(tài)已經(jīng)達到固有的大小,果皮底色則由淺綠變?yōu)榘拙G,,果面由片狀著色逐漸發(fā)展到全紅,,果肉由白熟變脆熟以至完熟,表現(xiàn)出固有的風味,。生產(chǎn)上應在脆熟期適時采收,,以保證棗果商品質(zhì)量和貯運性能(梁志宏,2003) ,。
靈武長棗,、中寧圓棗從白綠期至全紅期,果肉硬度緩慢降低,,與果實可滴定酸含量,、可溶性固形物、總糖和蔗糖含量均呈極顯著的正相關(魏天軍等,,2007,,2008) 。
2. 促進棗果實肥大的技術措施
(1) CPPU 臺灣青棗在落花期及15d后各噴1次5mg/L的CPPU,,能夠拉長臺灣青棗果徑,,增大果實,對提高平均單果質(zhì)量和果實品質(zhì)具有明顯的作用,,并且增強了抗逆性,,但要嚴格掌握用藥時間、用藥劑量和用藥次數(shù)(羅富英等,,2006) ,。
3. 促進棗果實成熟脫落的措施
使用乙烯利催落技術采收棗果,,效果顯者。具體方法:在采收前5~7d,,噴灑150~300mg/L的乙烯利加0. 2%的洗衣粉(作黏著劑),,噴藥時間上午10點以前和下午4點以后,每株成齡棗樹噴4~6kg藥液為宜,,噴藥要均勻周到,。噴后第二天即開始生效,第四天使果枘離層細胞逐漸受到破壞而解體,,輕搖樹枝果實即可全部脫落(樊寶敏,,1994) 。用乙烯利催熟的效果取決于當時的氣溫和品種,。在果實成熟較好,、氣溫較高的情況下,適宜濃度為200~300mg/L,。對鮮食棗,,建議一般不用乙烯利催熟(武婷等,2008) ,。對于干制金絲小棗,,采用400mg/L的乙烯利水溶液,在采收前8d噴布,,能夠起到節(jié)省人力,、提高工效,減輕樹體損傷,,同時提高果品質(zhì)量,,縮短曬干時間等多種效果。但施用濃度不能過高,,否則容易引起棗樹落葉(董書君,,2003) 。
第五節(jié) 防止裂果
1. 棗裂果發(fā)生的生理
棗裂果的發(fā)生時期多為棗著色期至脆熟期(個別品種除外),,著色前及完熟期一般不易發(fā)生裂果或者裂果較輕,。棗裂果與氣候、土壤條件,、水、礦質(zhì)營養(yǎng),、品種,、組織結構、內(nèi)源激素等因素有關,,其發(fā)生是多因素相互作用造成的,。裂果是一種機械斷裂的物理過程,,隨著果實的發(fā)育,果實中水勢降低,,吸水能力增加,,果皮細胞衰老、凋亡,,喪失對水分的選擇性吸收功能,,一旦果實表面發(fā)生積水,在水勢梯度的驅(qū)動下,,水分大量進入果實,,致使果實膨壓增大,其超過果皮的承受力就會引起裂果,。因此,,果實吸水和果皮承受力等因素都會影響果實的抗裂能力(許建慶等,2014) ,。
果實中各類內(nèi)源激素的含量以及它們之間的平衡與裂果的發(fā)生密切相關,。曹一博等以易裂品種俊棗和抗裂品種圓鈴棗為試材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果實生長發(fā)育后期俊棗果肉中的lAA積累較多,,而抗裂品種圓鈴棗果肉及種子中ABA 含量顯著高于易裂品仲,;俊棗果肉及種子中(GA3+IAA+ZT) /ABA的值較高,類似的發(fā)現(xiàn)也出現(xiàn)在荔枝中,。邱燕萍等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,易裂荔枝植株果皮與果肉(IAA+GA3+CTK) /ABA的值均高于裂果少的植株,尤其在果肉中更加明顯,。這可能是因為生長素含量高,,造成生長不平衡,使果肉生長快,,從而導致裂果加劇,。李三玉等在研究玉環(huán)柚中發(fā)現(xiàn),各個時期果實頂部果皮中IAA,、GA,、ABA及乙烯含量基本上都以易裂果的扁圓形玉環(huán)柚為高;但在易發(fā)生裂果的時期,,卻以不裂果的梨形玉環(huán)柚為高,,表明果實發(fā)育后期 GA含量對于果皮的生長有重要的作用。而后期噴施相應濃度的GA3可強化果皮后期的生長力,,緩解裂果率的發(fā)生(許建慶等,,2014)。
2. 棗裂果化學防治
幼果期(山西晉中市7月初)開始,每10~15d噴施一次3000~5000mg/L的氯化鈣或硝酸鈣,。白熟期每10d噴施一次25mg/L的GA3和300倍液的KH2PO4,,均有較好的防裂效果(許建慶等,2014),。
劉承德等(2014) 在駿棗盛花末期(6月20日)噴施20mg/L赤霉素+0.5mg/L噻苯隆,,并在幼果期(7月5日)噴施噻苯隆1. 5mg/L,與對照比較能極顯著提高花序坐果率,、棗吊平均坐果數(shù),、單果重、單株產(chǎn)量,、單產(chǎn),、果實總糖、還原糖,、黃酮和維生素C含量,,極顯著降低采前落果率、采前裂果率,、總酸含量,,增加果實色澤。
第六節(jié) 采后貯藏保鮮
1. 棗果實采后成熟衰老生理
呼吸作用是鮮棗采收后主要的生理活動,??軙院绲龋?000) 以大荔圓棗、襄汾圓棗,、婆婆棗,、金絲小棗、大白棗5個鮮棗品種為試材,,半紅期采收后進行研究,,結果表明,棗果耐藏性與呼吸強度呈負相關(r=一0. 671) ,。薛夢林等(2003) 認為,,不同品種的棗果呼吸強度不同,同一品種成熟度不同,,呼吸強度也存在一定的差異,,呼吸強度隨成熟度的增加而提高。棗果采后呼吸變化較復雜,,目前對棗果呼吸類型的看法不一致,,多數(shù)研究表明,棗果實屬非躍變型果實,。Kader A等,、陳祖鉞、王文生和張崇浩研究認為,棗應屬于非躍變型果實,;寇曉虹等(2000) 研究認為,大白鈴,、金絲小棗,、大荔圓棗、襄汾圓棗,、婆婆棗5個品種采后,,呼吸強度變化平緩,均無明顯呼吸高峰出現(xiàn),,應屬非躍變型果實,;文穎強(2002) 研究認為,梨棗為非躍變型果實,;薛夢林等(2003) 研究認為,,梨棗、金絲小棗,、帥棗,、木棗可能為非躍變型果實;龐會娟(2002) 和鄒東云(2004) 認為冬棗為非呼吸躍變型果實,;張培正等(1995) 研究認為,,圓鈴棗應屬躍變型果實;任小林(1994) 研究認為狗頭棗可能屬于躍變型果實,;張桂等(2002) 和薛夢林等(2003) 認為冬棗為呼吸躍變型果實,。上述結果表明,棗品種不同,,其呼吸類型可能不同,,這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。
寇曉虹等(2000) 研究表明,,不同品種間乙烯釋放量差異顯著,。貯藏期間大白棗乙烯量處于較低水平,襄汾圓棗乙烯釋放量高,,而大白棗的軟化率顯者高于襄汾圓棗,。乙烯釋放量與棗果軟化沒有必然聯(lián)系,軟化的棗果乙烯釋放量并不一定大,。張宗浩(1986) 對長小棗的測定表明:在25℃下,,采后棗果中的內(nèi)源GA3含量呈下降趨勢,而采后ABA 含量較高,,并且用ABA 溶液處理棗果,,乙烯釋放量無明顯變化。 ABA 可能激發(fā)了與成熟有關的一系列生理過程,因而激發(fā)了棗果實的成熟(張崇浩等,,1988) ,。而GA則有延緩呼吸高峰出現(xiàn)的作用。趙鑫(2003) 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,冬棗在貯藏衰老過程中受IAA+GA3與ABA兩者平衡的控制,。IAA+GA3占優(yōu)勢時,衰老延緩,;而ABA占優(yōu)勢時,,加速衰老。常世敏等(2004) 采用外施GA3處理,,延緩了采后冬棗的轉(zhuǎn)紅,,延長了冬棗的貯藏保鮮期,但是張桂等(2002)在研究冬棗的貯藏保鮮時認為GA3的處理保鮮效果不佳,。薛夢林等(2003)采后用GA3處理,,可以較好地保持冬棗的硬度,抑制了乙醛,、乙醇含量的上升以及乙醇脫氫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,,降低了呼吸強度和乙烯釋放速率,推遲了酒化和褐變的發(fā)生,,但對棗果維生素C含量的影響效果不明顯,。
本文章內(nèi)容整理來源于《植物生長調(diào)節(jié)在果樹上的應用》第三版,內(nèi)容僅供參考,。